400-1680-820

数字人民币推广已经6年了,为何使用的人还很少?5大问题有待解决

2025-07-15

来源:小李谈财事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数字人民币研发,至今已走过六个年头。作为全球率先推出的主权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一度被视为金融科技创新的标杆。然而,截至2025年4月,虽然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数已达4.32亿个,但日均交易量仅为480万笔,交易金额占移动支付市场不足2%。这一冷热不均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数字人民币发展报告(2025)》显示,试点开展以来,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金额达到6.37万亿元,覆盖用户超过1.8亿人。乍看这些数字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中国14亿人口基数和每年347万亿元的移动支付规模相比,数字人民币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仍然偏低。

数字人民币推广6年后的冷淡态势,源于五大核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障碍,也有市场应用的瓶颈,更有用户习惯的壁垒。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人民币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是用户感知的差异化不足。普通消费者很难感受到数字人民币与现有支付方式的明显区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深度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覆盖率分别达到93.4%和87.6%。两大支付巨头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构建了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丰富的消费场景、便捷的转账功能、多样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种生活服务。

上海市民张先生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我下载了数字人民币App,但很少使用。微信支付已经能满足我99%的需求,再多装一个App反而增加了麻烦。"这种观点在受访者中具有普遍性。统计数据显示,82%的用户认为数字人民币与现有支付方式相比没有显著优势。

第二大问题是应用场景的匮乏。尽管数字人民币已在全国17个省份、23个城市开展试点,覆盖零售、餐饮、交通等多个领域,但深度应用场景仍然有限。数据显示,目前数字人民币主要应用于小额零售支付,占总交易量的76.3%,而在金融投资、跨境贸易、政府服务等高价值场景的应用占比仍不足10%。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渗透到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从菜市场小贩到高端商场,从线下实体店到线上电商平台,无所不包。根据支付宝公布的数据,仅在2024年,支付宝上线的新场景就超过5000个,涵盖了从医疗、教育到旅游、政务的各个领域。这种场景全覆盖的优势,使得用户很少有切换到数字人民币的强烈动机。

第三大问题是技术基础设施尚未完全就绪。数字人民币要实现大规模应用,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虽然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基站数量超过375万个,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但在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网络覆盖仍然存在盲点。根据202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7%,比城市低18.2个百分点。

更为关键的是,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支付"技术虽已取得突破,但尚未大规模推广。这项能够在无网络环境下完成支付的技术,被视为数字人民币区别于其他支付方式的核心优势,但目前仅在少数试点地区有限使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张林在2025年1月的金融科技论坛上表示:"双离线支付技术仍需克服电池续航、安全防护等多项挑战,预计完全成熟还需2-3年时间。"

第四大问题是商业模式的不明确。与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商业支付平台不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的数字形态,缺乏明确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参与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积极性不足,导致推广力度有限。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8家指定运营机构(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及微信、支付宝)参与数字人民币运营,但真正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推广的寥寥无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有银行高管透露:"数字人民币业务目前处于投入期,短期内难以盈利,银行更多是出于战略考虑和政策要求而参与。"

这种情况导致了市场推广动力不足。据调查,近60%的用户表示从未接受过数字人民币相关的营销活动,而89%的用户表示曾接受过微信支付或支付宝的营销推广。没有持续的市场教育和激励措施,用户很难主动改变已有的支付习惯。

第五大问题是个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担忧。虽然数字人民币采用"可控匿名"设计,承诺在保障交易安全的前提下保护用户隐私,但公众对此仍存疑虑。2024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数字支付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67.8%的受访者担心使用数字人民币会导致个人消费数据被过度收集和分析。

杭州市民李女士表示:"不太清楚数字人民币会不会记录我的所有消费行为,感觉比使用现金少了一些隐私保障。"这种对隐私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人民币的普及。

面对这些挑战,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2025年3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差异化方面,数字人民币将强化其法定货币属性,推出独特功能如定向支付、可编程支付及智能合约应用,提供商业支付平台无法比拟的服务。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教授认为:"数字人民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法定货币地位,未来将在公共服务、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场景建设方面,数字人民币正加速向高频高额场景延伸。2025年2月,国资委发布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加快数字人民币在采购结算、工资发放等环节的应用。预计到2025年底,全国将有超过12万家中央企业及其下属单位接入数字人民币支付体系,有望带动交易规模提升30%以上。

在技术基础设施方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工信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数字人民币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设定了明确目标:到2027年,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普及率达到40%,双离线支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稳定可靠运行。

在商业模式方面,人民银行正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2025年4月开始试点的"数字人民币生态激励计划",将为参与推广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商户提供一定补贴。据测算,该计划每年将投入约50亿元,用于激励各方参与数字人民币生态建设。

在数据安全方面,2024年底实施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任何机构不得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不得将数字人民币交易数据用于营销分析。同时,人民银行成立专项工作组,定期对数字人民币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和隐私保护审查,努力消除公众疑虑。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所长杨东教授指出:"数字人民币发展面临的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支付市场的成熟和竞争激烈。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已经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数字人民币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和价值主张。"

国际视角也为数字人民币发展提供了借鉴。与中国相比,欧洲央行的数字欧元项目进展相对缓慢,仍处于研究阶段;日本央行的数字日元也仅完成了概念验证;而瑞典的e-krona项目虽启动较早,但至今未大规模推广。唯一可比的是巴哈马的"沙元"(Sand Dollar),作为全球首个正式发行的央行数字货币,其覆盖率已达到当地人口的78%。

巴哈马央行行长John Rolle在202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会议上分享经验时指出:"沙元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决了当地岛屿分散、银行服务不足的实际问题。数字货币必须找到能够真正解决的痛点,才能获得广泛接受。"这一经验对中国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金融科技专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晓蕾观察到:"数字人民币未来很可能会走'特色化'路线,专注于特定场景和功能,与商业支付平台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比如在跨境支付、离线支付、普惠金融等领域发挥独特优势。"

根据人民银行的规划,2026年将是数字人民币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年。届时,数字人民币将拓展至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覆盖人口预计将超过10亿。更重要的是,数字人民币将从零售支付领域扩展到公共服务、跨境贸易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既要面对成熟支付方式的竞争,又要克服技术和应用层面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人民币代表了未来货币发展的方向。随着各项问题的逐步解决和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数字人民币有望在未来3-5年内实现质的飞跃。

数字人民币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即使是国家层面推动的创新,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和用户需求。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难以获得广泛接受。正如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所说:"数字人民币不是简单的支付工具,而是货币形态的演进。其价值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需要有战略耐心。"

你使用过数字人民币吗?你认为它与现有支付方式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使用体验和观点,共同探讨数字人民币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页 联系 电话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400-1680-820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返回顶部